翠屏山景區一角
美如畫的昕水河濕地公園
濕地喜見群鷺飛
野鴨嬉戲昕水河
昕水河7道沉沙降污攔水壩與昕水河濕地公園連片成景
鄉村綠色交通線
山中鄉蒲園生態園
秀美山川
核心閱讀
良好生態是蒲縣最鮮明底色、最持久優勢。
近年來,蒲縣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提升”納入縣委“463”思路目標、作為“六大攻堅”之一,高位部署、接續發力,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臨汾新聞網訊“綠水青山”是山城蒲縣的生態底色。
縈繞于山水之間的,是一個個給人以啟迪的生態文明建設故事。
近年來,蒲縣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把“生態提升”納入縣委“463”思路目標、作為“六大攻堅”之一,高位部署、接續發力,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10月9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名單,該縣成功入選,并成為今年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荒山禿嶺披綠裝
生態文明建設成果豐碩
“石山土蓋頭、坡陡巖裸露”,年齡稍長的蒲縣人大都知道,這句順口溜曾是蒲縣境內地形地貌的真實寫照。
在今年46歲的高瑞鵬記憶里,這種真實寫照就是“滿眼的荒山禿嶺”。
此言不假。蒲縣地處呂梁山南端西麓,歷史上由于過度墾荒種植,植被稀少,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支離破碎的黃土侵蝕地貌,因而該縣大部分地形屬黃土殘垣溝壑區,生態環境脆弱,是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在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定為“限制開發的重點生態功能區”。
1991年參加工作的高瑞鵬,如今是縣林業局營林股股長。30年來,他目睹過“年年栽樹不見樹,歲歲造林難成林”的造林窘境,也親歷了石頭坡上植樹綠化的艱辛坎坷,更見證了可持續林業發展的不懈探索。
立足呂梁山生態脆弱區的實際,蒲縣始終把“山上治本”戰略作為造林綠化的主基調,堅持治山、治水、治窮有機結合,大力實施“生態、產業、景觀、興林、護綠”五大工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以來,該縣總結歷年植樹造林的經驗教訓,在政策、資金、科技、機制、工程管理等方面大膽創新,制定出臺了《蒲縣造林綠化十五年規劃》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實施了城區荒山綠化、通道綠化、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中日合作造林等工程,特別是采取深掘坑、壘石坑、客土回填等技術,實現了土石過渡帶、裸巖砂石地植樹造林新突破,保證了林木成活率,使以往的荒山禿嶺、不毛之地重新披上綠裝,到2006年累計筑壘石坑39萬個,被錄入上?!盎崴故澜缂o錄”。目前,筑壘石坑植樹達到89萬株,保存率98%以上。
深秋,縣城往北20公里的五鹿山國家自然保護區迎來最為迷人的季節。登上山頂的護林瞭望塔,舉目遠眺,入眼的是連綿起伏的群山,以及斑斕多彩的秋景……
令“老林業”高瑞鵬頗感欣慰的是,正是得益于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的精神,以及緊緊圍繞“生態+”的發展方向,實施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天保工程等一大批國家級營造林項目和地方生態保護建設工程,如今,全縣林木覆蓋率已達59.01%,森林覆蓋率40.18%,森林蓄積283.63萬立方米,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的同時,蒲縣也成為臨汾的西北“后花園”和綠色屏障。
事實上,林業發展只是蒲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縮影。黨的十九大以來,該縣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認真貫徹中央、省、市部署要求,舉全縣之力,加快實施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有效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具體而言,在生態制度方面,該縣于2019年頒布了《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規劃(修編)》(2019-2030),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縣長任常務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將此項工作納入了年度目標考核范疇;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水資源管理與保護;開辦網站專欄,開通“12369”熱線舉報,保證生態環境信息百分百公開。
在生態安全方面,該縣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2017年至2019年,蒲縣環境空氣質量穩定達到二級標準,連續三年完成上級下達考核任務;全年列入市級考核的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全部控制在市控目標之內;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工程,涉重金屬和涉危險廢物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率達到100%;地表水水質達水環境質量Ⅲ類水標準;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分散式飲用水水源達標率100%;嚴格執行生物物種資源保護制度,無外來物種入侵;加強環境風險防控,全縣無重特大環境突發事件發生。
在生態空間方面,該縣嚴格落實黨中央和省、市關于生態紅線作出的重要部署,嚴守生態紅線,保證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功能不降低,完成了生態功能極重要區、生態環境極敏感區實地校核,以及縣境內12條河流的劃界保護工作。
在生態經濟方面,該縣積極推行循環發展經濟模式,將“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作為基本要求,建立了生態經濟發展體系。2016年至2019年,均完成了上級下達的GDP能耗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的減排任務;秸稈、畜禽糞污和農膜等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提升到了75%以上。
在生態生活方面,蒲縣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生態宜居”這一理念,對全縣鄉村展開綜合整治行動,2017年至2019年期間興建3000座無害化廁所;興建管道網絡集中處理城鎮污水,處理率達到了100%。
在生態文化方面,該縣通過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等有關政策的學習,對各類環境污染行為進行曝光,加強警示教育;全縣黨政領導干部參加生態文明培訓的人數比例達到100%,公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均達到了90%以上。
水光鳥影濕地美
生態文明建設措施得力
流水潺潺,芳草萋萋,數十只羽毛如雪的白鷺在水草間悠閑地覓食。這些白色的精靈時而掠水嬉戲,在水面劃過一片片漣漪;時而展翅高飛,在空中留下纖長曼妙的身影……
在蒲縣昕水河濕地公園,這樣一幅美麗和諧的生態畫卷如今已司空見慣,但早前幾年還屬奢望?!耙郧昂铀呛诘模癜樳@樣的鳥兒很少見,更別說成群了?!?9歲的濕地公園工作人員賈玉虎回憶說。
的確如此。作為黃河一級支流,全長134公里的昕水河發源于蒲縣摩天嶺,流域面積4326平方公里。近年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昕水河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破壞,蒲縣段水質長時間為劣V類。
為了有效改善水環境,縣委、縣政府堅決扛起昕水河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中的責任,于2017年9月在蒲城鎮河西村苗圃園實施了昕水河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臨汾市生態環境局蒲縣分局生態科負責人申建設介紹,這一工程利用昕水河自東向西千分之八的天然落差,在全省首家創新采用“垂直潛流+水平潛流”相結合的復合工藝,依靠純物理凈化方式,有效改善昕水河水質。據環境監測數據顯示,該工程自2018年6月底投入運行以來,每年可削減昕水河化學需氧量112.52噸、氨氮50.59噸,有效降低了各項水污染物濃度,確保昕水河蒲縣段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為推動黃河流域水生態好轉、保護母親河作出了積極貢獻。
與此同時,該縣還將污水處理與生態修復、景觀打造融為一體,提升綜合治理效益,在人工濕地配套了綠化工程,種植了47萬株蘆葦、蒲葦、黃花鳶尾等植物,不僅有效提升了水質,而且涵養了水源,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生態環境的持續修復吸引了成群結隊的白鷺和黑鸛、野鴨棲息于此,“現在的濕地公園儼然成了鳥兒的天堂”。尤其讓賈玉虎興奮的是,越來越多的市民和攝影愛好者乃至外縣市游客慕名來到這里。
蒲縣這一創新污水處理模式相繼引起央媒和業界的關注,但該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功經驗遠不止于此。
近年來,蒲縣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各項決策部署,探索形成全縣上下合力抓生態環保的機制和氛圍,全面實施“青山、碧水、藍天、凈土”工程,大力營造山清水秀、天藍地凈的自然環境。特別是今年以來探索建立縣、鄉、村,環長、路長、河長、林長“三級四長”抓生態文明建設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構建了大生態、大環保的工作格局,有效解決了突出環境問題。
如前所述,在“對癥下藥,同步治山治水”的同時,該縣還在全縣上下牢固樹立“大環?!崩砟?,嚴格落實工作職責,以責任落實保障工作落實。縣級領導帶頭抓生態環保工作,深入研究分析影響環境質量的主要問題以及推進重點任務、解決重點問題的具體對策;分管領導定期聽取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推進情況,不定期進行檢查和督查,在攻堅一線指導、協調、督辦工作;各鄉鎮黨政負責人作為本轄區第一責任人,認真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把環境保護與本鄉鎮各項工作統籌考慮、同步推進;各職能部門按照“管發展管環保、管生產管環保、管行業管環?!钡囊?,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落實生態環保目標任務;各企業作為治理污染的主體,主動扛起責任,推進清潔生產,通過資源循環利用降低生產成本,確保排放達標,不斷提升企業生態環境保護建設能力。
生態環保工作既是政治任務,也是系統工程,為此,蒲縣建立起黨委領導、黨政同責、齊抓共管、社會參與、系統治理的工作格局,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治理。立足實際,廣泛開展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等創建活動,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微信等載體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和參與生態建設的濃厚氛圍;充分調動全縣環保監察執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拉開全縣環境執法大練兵的序幕;將全縣120余家企業全部納入“雙隨機”監管平臺,及時公開環境監管執法信息,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并設立了舉報電話,制定了詳細舉報制度和舉報處理流程,鼓勵公眾參與進來,做到舉報必管、管必有結。
“綠色銀行”新名片
生態文明建設效益凸顯
山中村,蒲縣乃至全省的明星村,2015年曾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村”榮譽,2018年以來,又因率先探索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新模式——“道德銀行”蜚聲省內外。
其實,除了“道德銀行”,它還有一個十分亮眼的“銀行”名片——“綠色銀行”。
隸屬山中鄉的山中村,下轄8個自然村,耕地面積4000余畝,總人口296戶968人。村“兩委”在實施美麗宜居示范村建設中,為8個自然村鋪設了柏油路、硬化了巷道,使村內主干道硬化率、垃圾處理率、路燈安裝率達到100%,整村綠化率達72%;實施核桃種植覆蓋工程,全村核桃栽植達到10萬余株,人均100株,成為全省核桃產業“一村一品”示范村。實施光伏發電項目,投資80萬元實施100KW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村集體收入13萬余元;實施生態旅游項目,把蒲園生態農場、光伏發電、龍泉山莊和山中奶奶廟、山中新村等旅游資源用綠色文化串起來,成功打造鄉村旅游品牌。時下,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山中村的“綠色銀行”。
山中村“綠色銀行”是蒲縣生態文明建設效益凸顯的一個實例。
在生態產業富民方面,近年來,蒲縣在持續推進造林綠化的同時,積極調整林業結構,大力發展經濟林,不僅讓全縣綠起來,更讓廣大農民富起來。在縣域內各大垣面重點推開核桃標準化園區建設,目前,全縣核桃發展到10.6萬畝,人均1畝。2019年全縣核桃掛果面積達到6萬畝,總產量424萬斤,實現銷售收入6700余萬元,戶均收入16700余元。同時,為了破解核桃產業單一及響應國家發展構樹精準扶貧的號召,該縣還搶抓機遇于2015年爭取到山西省構樹精準扶貧項目試點縣,打造“蒲縣構樹”品牌,引進李德發院士工作站,研發構樹無抗飼料生產加工基地,大力扶持發展生豬肉牛規模養殖和有機肥加工,成為“晉陜甘寧蒙”五省區構樹產業示范基地縣。
在生態增綠利民方面,該縣全方位實施“身邊增綠”行動,相繼啟動實施了通道綠化、縣城綠化、城區綠化、村鎮綠化、廠礦區綠化、住宅小區綠化、昕水河流域生態修復和縣城森林公園等工程,在人多的地方多栽樹,在生產生活的地方多播綠,讓廣大人民群眾直接享受造林綠化成果。2019年,蒲縣縣城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40.24平方米,榮獲山西省“園林縣城”“衛生縣城”稱號。
在生態文化智民方面,從2014年起,該縣每年開展“生態+文明祭掃活動”,為群眾免費提供側柏樹苗,發放防火“明白卡”,讓廣大群眾參與進來,持續鞏固造林綠化成果。近10年以來,該縣無論是清明節還是其他防火期均未發生較大森林火災。
在生態環境惠民方面,該縣按照生態宜居的目標,實施了城鄉環境連片整治工程,通過實施改水、改廁、改灶、改圈“四改”工程,引導城鄉居民轉變生產生活方式,進一步解決了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呈現出環境優美、鄉風文明的新氣象。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剛剛閉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縣委書記薛鳳奎認為,良好生態是蒲縣最鮮明底色、最持久優勢。蒲縣將一以貫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綠色生產和綠色生活協同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同步加快,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曉舟曾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全局性、系統性、長期性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必須一張藍圖繪到底,保持定力,久久為功。
毋庸贅言,對于躋身“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的蒲縣來說,仍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守好生態環保這道底線,讓蒲縣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生活更宜居。
記者 孫宗林
圖片由蒲縣縣委宣傳部提供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