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中采菊忙
柏山寺鄉黨委書記葛吉平介紹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情況
柏山寺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李哲檢查“六亂”整治情況
非遺代代傳
漫山遍野花椒香
臨汾新聞網訊 寒冬時節,走進大山深處的吉縣柏山寺鄉,不少果農在果園里忙著修剪枝條,許多村民正在花椒園中清理雜草,他們在繁忙中期盼著又一個春天的到來。
去年以來,在吉縣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柏山寺鄉黨委、政府圍繞縣委“五個三”工作思路要求,團結帶領全鄉干部群眾,聚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照高質量發展目標,凝心聚力、攻堅克難,贏來了產業大發展、民生大改善、文化大提升,為柏山寺鄉的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建引領 推動穩步發展
“我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聚焦黨建第一責任,堅定立場信念,認真履職擔當,層層壓實責任。”柏山寺鄉黨委書記葛吉平說,“黨建工作的有力落實,為各項工作的有力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柏山寺鄉黨委嚴格落實黨建第一責任和民主集中制,認真研究思想政治建設、組織建設、人才工作、基層治理和全面從嚴治黨各項工作,進一步建強了基層組織,筑牢了戰斗堡壘。2021年,柏山寺鄉圓滿完成村“兩委”換屆工作,11個行政村全部順利實現“一肩挑”,吸引一批創業回歸人士、大學畢業生等進入村“兩委”班子,“領頭雁”隊伍進一步知識化、年輕化。基層組織生活更加規范,嚴格落實主題黨日、“五亮一爭”、民呼我應等制度機制,督促各村規范開展“三會一課”,各基層組織都展現出了良好的凝聚力、戰斗力。基礎保障持續鞏固,11個村的運轉經費均超過15萬元,爭取“三基建設”項目資金35萬元,對村級活動場所進行改建提升。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2021年,山西農業大學大學生實訓基地在東石泉村掛牌成立,吳易雄博士后流動站在西嶺培訓基地掛牌,進一步為人才成長交流創造了便利條件。
“我們還通過不斷強化政治理論知識學習,不斷提升黨員干部的政治素養,通過全面落實從嚴治黨要求,不斷強化作風建設,樹立良好的黨員干部隊伍形象。”葛吉平介紹,“黨員干部的履職擔當和奮發有為,為柏山寺鄉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確保了各項工作順利推進。”
產業振興 紅火百姓日子
產業興則百姓富,百姓富則鄉村活力足。
“我們結合柏山寺鄉實際,積極謀劃產業發展,堅持蘋果、花椒兩大產業一起落實,畜牧養殖、農產品深加工、鄉村旅游等‘X’產業一體推進。”葛吉平說,“依托‘2+X’產業結構,我們構建了‘一軸、一帶、三區’發展格局,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軸”, 即以西頭至黑秀村河頭為中心軸,連通三大產業園區、各個文化旅游景點,形成“產業+文化+旅游”的產業融合發展軸。“一帶”,即沿黃旅游經濟發展帶,結合沿黃旅游公路建設,發展沿河觀光、水上樂園、黃河旅游,打造特色旅游鄉村,形成新的旅游經濟發展帶。“三區”,即以西嶺為核心的萬畝蘋果生產示范園區、以黑秀為中心的萬畝花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以西頭為核心的鄉村振興示范園區。
如今,走進柏山寺鄉,無數的果農和村民正通過勤勞的雙手,為建設美麗家園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在大莊村的一處果園里,村民馮聰慧正在修剪樹枝。他一手拿剪刀,一手拿鋸,熟練地忙碌著手里的活兒,一旁的地里堆著即將清理的樹枝。
“我種了18畝果樹,掛果的有8畝地,去年賣了6萬多元,每公斤賣到了五塊多錢。”馮聰慧說,“跟周邊村民相比,我的蘋果價格賣得較高。為何賣得高,因為在果園管理上付出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馮聰慧今年57歲,他種植果樹已經20年了。他不斷學習種植管護技術,積極參與學習培訓,不斷向果樹專家請教,經過長期積累,他也成了村民眼中的果樹種植“土專家”。他種出的蘋果產量高、色澤好、甜度高、口感佳,倍受果商青睞,每年蘋果豐收時節,他不僅不愁銷蘋果,而且賣的價格還比一般人略高。
蘋果是柏山寺鄉大力倡導的一項產業。去年以來,該鄉下大力氣,加快蘋果產業提質升級,讓蘋果產業惠及廣大果農。按照吉縣縣委“四化四統一”的思路,柏山寺鄉大力推進果品標準化生產,繼續培養果樹產業發展帶頭人、示范戶,持續提振群眾發展蘋果產業的信心。利用吉縣蘋果金字招牌、柏山寺西嶺精品園區、蘋果科研基地管理優勢、技術優勢和優美的生態環境等優勢,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蘋果+培訓”“蘋果+旅游”和蘋果深加工,不斷延伸蘋果產業發展鏈條,提升蘋果產業附加值。2021年,該鄉組織開展各種培訓十余次,村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開發出了蘋果花茶等一系列產品。目前,全鄉蘋果面積穩定在3萬畝,年產量達4萬余噸,年產值達2億元。
花椒是柏山寺鄉產業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近年來,柏山寺鄉在以黑秀為中心的萬畝花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的帶動下,全鄉穩步擴大種植面積,全面提升花椒品質,不斷促進花椒產業發展壯大。與此同時,柏山寺鄉發揮花椒產業發展聯合黨委的作用,組織花椒技術人才、種植大戶,到陜西韓城、運城芮城進行學習考察,引進先進理念和技術;邀請國家林草局專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等,就花椒產業發展托管模式進行考察,并達成了產業發展合作協議。目前,全鄉花椒種植面積2萬畝,總產值達5000余萬元。
特色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柏山寺鄉注入了無限活力。柏山寺鄉通過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養殖企業等,助力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2021年,柏山寺鄉的蘋果脆片廠和辣椒醬加工廠穩步擴產,5個千頭生豬養殖場出欄生豬20000頭,山西大紅袍花椒、槐花水果茶、柏山寺土蜂蜜、山西果源萌蘋果脆片、中興西紅柿醬、特色辣椒醬、柿餅等七大特色產品都取得了良好效益,產值接近1億元。
民生改善 扮靚群眾家園
“假如不是黨的政策好,哪能想到能在臘月之前就住進來。”見到匣院村村民張德忠時,他高興地介紹。
張德忠家的新房子坐北朝南,后邊是果園,門前是一條寬闊的馬路。新修的房屋一共四間,現在住在最東邊的一間房屋里,大門上掛著大紅色的棉門簾,屋內裝飾一新,擺放著先前的家具及生活用品。
“連著下了幾天雨,墻上的墻皮脫落了,雨水從墻縫里往外流,地上也有了雨水。”張德忠老伴劉玉英說,“去年10月初,了解到我家的情況后,鄉里和村里的干部都非常重視,搬家那天來了20余人,他們穿著雨鞋,進屋搬家具和生活用品,并為我們安置好了臨時住房。”
2021年10月,由于連陰雨天氣,舊房屋存在安全隱患,張德忠在鄉、村兩級干部的帶領下搬出房屋后,四間窯洞相繼坍塌。家沒了后,他們老兩口不知所措。
“人老了,家沒了,不知道今后該怎么生活!”張德忠坦言,房屋坍塌后,他一度非常失落,“老住在外邊根本不是個辦法,馬上建房子又需要花不少錢,我心里盤算著,實在不行就先建一間能避寒的彩鋼房。沒想到,很快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災后恢復重建政策,不然做夢也想不到房子塌了兩個多月能住進新建的房子!”
2021年,柏山寺鄉解民憂、紓民困,及時回應群眾關切的基礎設施、教育、醫療、住房、社保、養老等問題,相繼實施了系列民生工程,持續改善群眾生活。
大力推進災后恢復重建是柏山寺鄉實施民生工程的一項重要內容。去年汛情發生后,柏山寺鄉及時處置、積極行動,開展“地毯式”排查,累計走訪排查上千余人次,動員搬遷群眾65戶127人,沒有發生一起人員傷亡事故,有力地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在災后恢復重建工作中,為受災群眾送去了棉服、棉被、飲用水、米面油等生活用品,27戶受災重建戶已全部達到入住條件,部分群眾順利入住。修復水毀道路76處,設立警示牌30余處,確保了群眾出行安全。
大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柏山寺鄉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業路、旅游路和村內主干道建設。實施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投資90余萬元建成垃圾集中收納點60多個,并投入使用;投資20余萬元,購置了電動垃圾車、垃圾桶、割草機等,為垃圾清運工作奠定了基礎;動員各村整治交通沿線3.6萬米,消除交通隱患15處,清理各類垃圾102噸,整治提升縣道沿線加油站站內廁所達到星級標準,拆除違法建筑20處,取締違法占地2.25畝,整治亂堆亂放、亂搭亂建、亂圈亂占、亂貼亂畫60處,清理村內路旁“五堆”210處。
大力實施民生保障工程。統籌推進教育、醫療、就業、社會保障等各方面民生改善工程,持續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滿意感。教育保障方面,全鄉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少年無失學輟學現象,“雨露計劃”政策惠及學生179人53.7萬元;醫療保障方面,按照應簽盡簽原則全面落實健康脫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簽約843戶225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大病集中救治26人,462人次享受“一站式結算”服務;社會保障方面,醫療保險繳納率達到98%,其中特殊人群繳納率100%。
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時刻繃緊疫情防控這根線,嚴格落實“四方責任”,按照“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要求,不斷加強對重點場所、重點人群的管控,全鄉疫情防控形勢穩定。大力推進新冠疫苗接種工作,全鄉符合疫苗接種條件的人群接種率達100%;持續加強外來人員管控,按照“五包一”責任要求,對外來人員特別是對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加強核酸檢測、健康觀察等要求;加強對流動人員的管理,與中石化簽訂了責任書,要求在疫情防控期間嚴格控制員工流動,組織各村對房屋出租情況進行排查登記,加強監督管理。
大力開展平安建設工程。開展了平安建設百日行動,廣泛動員網格員、退休干部、駐村工作隊員、基干民兵、道德模范等參與到平安建設工作中來,形成了平安建設的強大合力。緝槍治爆工作成效顯著,配合公安機關對全鄉的民爆物品、管制刀具、危險化學品等進行了大排查、大整治;安全生產工作成效扎實,與全鄉46個企業全部簽訂了安全生產承諾書,加大檢查抽查力度,嚴格督促各企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矛盾排查化解扎實有效,各村都成立了調委會,共有調解員45名,組織黨員干部走訪排查3700余戶,排查出各類矛盾糾紛80余起,均調處化解到位,調處率達100%。
“去年以來,我們結合實際,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系列工程的實施,為廣大群眾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柏山寺鄉鄉長李哲介紹。
文化振興 豐富群眾生活
“我們原來組織和參與的文藝活動有唱歌、跳舞、小品、吉縣嗩吶等。去年以來,臨汾三中駐村幫扶工作隊的隊員們發揮特長,教廣大村民太極拳、健美操,為我們身邊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新元素、新活力。”白子原村村民鄧留德介紹,“文化不僅改變著村民的精神面貌,也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
去年以來,柏山寺鄉實施了文化振興系列措施,這些措施的有力實施,營造了良好的文化振興氛圍。一批駐村幫扶的工作隊員也發揮自身優勢,加入到了文化振興隊伍的行列。
“我們的楊明明書記以前代語文課,他自學《民法典》,并進村入戶,普及相關知識,及時化解鄰里糾紛;趙楊老師原來代高中英語,他歌唱得好,組織村民唱革命歌曲,調動了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我是陜西師大體育專業畢業,我也發揮特長,教村民打太極、跳健美操。”臨汾三中駐白子原村工作隊隊員趙江介紹,“我們通過發揮自身特長,既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豐富了群眾生活,也及時了解到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為我們開展駐村幫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去年以來,柏山寺鄉持續推進文化惠民、文旅融合等文化振興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也贏得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持續推進文化惠民工程。開展了慶祝建黨100周年活動,舉行了一次集中宣誓,制作了一系列視頻,開展了“黨員談變化”“黨員送祝福”“黨員話初心”等活動,組織了一次紅色教育,開展了一次宣講活動,通過活動的實施,強化了廣大黨員干部的擔當,也進一步拉近了黨群關系;開展送戲下村8場、送電影下村63部,開展“三下鄉”活動6次,定期開展廣場舞、健身操等培訓,加強了農村文化建設,增強了老百姓的凝聚力;開辦了吉縣嗩吶少年傳承班,培養傳承人,傳承、發展特色文化,打造了一支具有柏山寺特色的嗩吶隊伍;成立了鄉全民閱讀小組,鄉黨政班子成員,學校、派出所、金融等相關單位積極分子參與其中,定期組織推廣閱讀活動,一起讀名著、誦經典、交流學習心得,營造崇尚知識、熱愛閱讀、終身學習的濃厚氛圍;在全鄉范圍內評選了“致富能手”“鄉土人才”“好婆媳”“好妯娌”等模范10人,并集中進行了表彰,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開設道德講堂,各村結合實際完善村規民約,大力宣傳典型模范,彰顯榜樣魅力,全力打造有文化、有道德的美麗鄉村。
加快推進文旅融合發展。聘請有專業資質的規劃設計團隊,依托西嶺“雙千畝”蘋果示范基地,發展高附加值的“蘋果+旅游”,打造了親子游、學生實踐、避暑消夏、戶外寫生、摩旅騎行、田園體驗等精品旅游線路,開發了蘋果、花椒為主題的手工藝品;以西頭村為核心,通過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宣傳力度,持續利用古柳樹、老坡池、上貼水庫等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采摘農業,使鄉村旅游內容更加豐富。通過各項措施的有力落實,形成了兩個具有文化特色的品牌村,形成宜居宜業宜游宜商經濟帶。
“通過大力發展蘋果、花椒等產業,群眾的錢袋子鼓了,日子紅火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跟著豐富起來。”李哲介紹,“我們通過實施文化振興系列措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為群眾生活和鄉村振興增添了無限活力。”
近年來,通過各項措施的有力落實,柏山寺鄉的蘋果產業實現由“優”到“精”,花椒產業實現由“弱”到“壯”,鄉村旅游產業實現由“無”到“有”,特色產業實現由“簡”到“繁”,大幅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實現柏山寺鄉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建設美麗家園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期盼,也是我們黨員干部堅持不懈的追求。”葛吉平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吉縣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盡職履責,真抓實干,爭先創優,依托‘2+X’產業結構,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和民生改善,努力建設富裕增收產業園、美麗宜居后花園、幸福生活新家園!”
記者 張春茂
本組圖片由吉縣柏山寺鄉提供
責任編輯: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