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園里拓富路
技術培訓全覆蓋
農光互補新路徑
優質蘋果成為農民致富的主導產業
吉縣總面積1777平方公里,轄3鎮、5鄉,77個行政村、567個自然村,總人口11萬人,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小縣。
近年來,吉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開發的重要思想,以及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市委部署要求,大力實施“1236”戰略,圍繞“五個一批”,堅持“六個精準”,奮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在全省率先實現脫貧摘帽。
吉縣脫貧成效鞏固提升是靠什么來支撐呢?“1+X”產業支撐體系是吉縣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法寶。
“1”即發展蘋果主導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筑牢全縣80%以上農民的脫貧致富基石。
吉縣是全國蘋果優生區,是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蘋果是吉縣的“名片”。經過30多年的發展,全縣蘋果種植已達28萬畝,年產22萬噸,產值近10億元,吉縣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27.12億元。蘋果產業累計帶動全縣8萬余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
深化產業園區牽動,奠定產業帶貧益貧“新基礎”,采取土地流轉入股的方式建設標準化示范園區,實現農業產業化。加快龍頭企業驅動,創新產業帶貧益貧“新模式”,引導省級龍頭企業吉縣壺口有機農業有限公司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家政式”托管,形成了多方參與的工作體系。通過生產托管,實現了“四化四統一”產業發展目標,每畝增加純收益560元左右,覆蓋建檔立卡戶374戶2000余畝。加強代管代銷引動,搭建產業帶貧益貧“新平臺”,創新公司+合作社+代管代銷+無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模式,幫助建檔立卡戶發展產業,健全營銷服務體系,拓展銷售網點,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強化示范體系帶動,安裝產業帶貧益貧“加速器”,狠抓示范園區建設,在“1個樣板園,10個精品園,100個示范園”的基礎上,設立31個果業廢棄物回收站點,以獎代補,回收反光膜1100噸,發放獎補資金200余萬元,吸納300余人從事廢棄物回收工作,增加了勞務收入。優化技術體系聯動,打造產業帶貧益貧“生力軍”,在創建“1個專家庫,8個技術組,80個指導隊”的基礎上,下派150余名技術人員與630余戶建檔立卡戶結對幫扶,每年組織廣大果農開展技術培訓100余場次,培訓果農1萬余人次,實現技術培訓全覆蓋,解決了生產技術缺乏的困難。
“X”即因戶施策、多元發展,幫助剩余20%農民的穩定脫貧。
旅游產業脫貧。以壺口、人祖山為依托,吸納800余人從事旅游服務工作;發展鄉村旅游,舉辦“春華秋實”系列活動,帶動1000余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干果經濟林脫貧。在西部沿黃鄉鎮種植花椒2.7萬畝,人均增收2600元,帶動脫貧2184人;在中部山地栽種核桃5.75萬畝,人均增收689元,帶動脫貧3800人。
蔬菜小雜糧脫貧。在東部川地發展蔬菜1.4萬畝、小雜糧2.2萬畝,人均增收2700元,帶動脫貧3600人;養殖畜禽36萬余頭(只),帶動脫貧150人。
光伏產業脫貧。全縣77個行政村100KW村級光伏發電站全覆蓋,建成大型地面光伏電站40MW,年上繳扶貧專項資金400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流轉土地1570畝,每年獲得租賃收益109.9萬元,帶動脫貧4740人。
生態扶貧。組建了11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社員達637人,其中造林員454人,貧困戶比例達到71.3%,承擔造林綠化2.4萬畝,投資1570萬元,貧困社員戶均分配41畝,戶均增收9960元,帶動增收1295人;2019年,聘用建檔立卡護林員464名,發放勞務補助434.6萬元,人均年管護勞務補助9366.28元。
務工就業脫貧。農村外出務工人數保持3.2萬人動態平衡。據統計,2020年疫情防控以來,已有9216人外出實現穩定就業,按照每天人均120元工資計算,每人每年務工100天可獲得勞務收入1.2萬元,可帶動全縣2.7萬建檔立卡人口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社會保障脫貧。全縣農村低保人口1688戶3292人,特困供養390人(含城市特困15人)。2019年,共發放農村低保1689.05萬元,特困供養492.31萬元;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42.005萬元,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66.87萬元,大病救助4010人466.24萬元,臨時救助210.35萬元,孤兒救助21.3萬元(含2萬元助學補助),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13117人1812.15萬元,80歲以上高齡老人補貼177.48萬元。2019年,吉縣為所有建檔立卡人口都購買了脫貧(返貧)險,出現返貧風險的全部予以保險扶貧兜底保障,至2020年5月底,已辦理賠付6戶50895.81萬元,正在辦理3戶,預計賠付金額2.5萬元。所有脫貧人口實現了穩定脫貧。
(吉縣扶貧辦供稿)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