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7 07:59:00 來源: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是靠農民自身的努力,被動地“等、靠、要”會使農村永遠“新不起來”。經過多年村干部的磨煉使我更深刻意識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培育當代農民的新道德、新文化、新科技。因為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力軍,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是新農村的根本標志,而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千千萬萬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一是要加強當代農民的道德觀教育。在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同時,首先要加快對農民的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各鄉村要重新運用大喇叭、黑板報,有條件的鄉村可運用網絡等開展多種形式的道德教育,占領宣傳陣地,向農民宣傳講解《社會主義道德綱要》,向農民宣傳“八榮八恥”,引導農民提高道德修養,使新型的道德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精神風景。
二是要強化農民的文化知識建設。要使農民懂科技,首先要使農民有文化。因而,從國家到省市、再到鄉村要構建一整套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的培訓工程。要開辦農民夜校,要開展網上教育,特別是要出臺一套獎勵農民參加自學的辦法,鼓動農民學習文化知識,從而實現農民整體化水平的提高。
三是要加快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農民科技知識化進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農業和農村現代化發展的步伐,決定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同時是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將人口壓力傳統化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大舉措。大量的農業科技成果最新被農民掌握,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因而,各地黨委、政府要堅持農科教結合的發展方向,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開展推廣一大批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耕和新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自身區域的培訓方案,并要采取一是走出去——到現場參觀學習、到有關學校培訓、到其他地方交流;二是請進來——聘請科技人員來村里講解科學技術,指導科學種植;坐下來——運用遠程工作站、互聯網進行科學技術學習。通過多形式教育使農民從中汲收科學養分,從中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農民,使之成為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主要力量。(周結合)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