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運城市鹽湖區龍居鎮的南花農場,百余畝連片麥苗綠意盎然、長勢喜人,長長的麥穗已經開始變黃。“今年小麥苗情整體較好,如果后期沒有大的自然災害,夏糧有望再獲豐收。”5月10日,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劉志峰望著眼前的麥田充滿信心。
糧穩天下安。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兩次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堅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精準施策、同向發力,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一季度,全省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3.69億元,同比增長9.6%,交出了高分答卷,當好了“戰略后院”,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守牢糧食安全底線
4月28日,在陽曲縣凌井店鄉西郭湫村的高標準農田里,農機手正在搶墑播種谷子,各種型號的拖拉機全部上陣、穿梭不停。村民們說:“我們的最大心愿就是種好優質谷子‘多產糧、產好糧’”。2019年、2020年我省共投入資金96億元,累計建設高標準農田440萬畝;探索市場化推進路徑,委托大地控股建設高標準農田200萬畝,同步開展推廣測土配方施肥2.57億畝次,完成深松整地2400萬畝。
近年來,我省糧食生產連年豐收,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升。2020年全省糧食產量達到142.4億公斤,畝產303.4公斤,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全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1.2%。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我省堅持把有機旱作農業作為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工作,圍繞“土、肥、水、種、技、機、綠”重點發力,融合推進耕地質量提升等八大工程,在4市15縣整建制推進封閉示范,創建120個示范片,實現了縣縣有示范、區域有標準、片區有品牌。
科技興農、良種先行。打好種業優勢牌,我省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自主創新等“六大工程”,建設海南南繁育種基地500畝,打造優質雜糧良種繁育基地30萬畝。5月10日,立足優質特色雜糧產業發展的山西雜糧出口平臺和山西農業大學雜糧研究院在忻州市掛牌運營。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管理處處長岳繼和表示:“我省現存作物種質資源189種7萬余份,其中雜糧種質資源近4萬份。下一步,我們要建立山西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大數據平臺和政策支撐體系,實現種質資源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
立足特色資源稟賦 做大做強精深加工
5月4日,功能食品山西重點實驗室建設座談會在山西農谷金磚五谷食品有限公司召開,這是山西農谷如火如荼推進建設的一個縮影。我省高位推進三大省級戰略,山西農谷堅持“以農為本,以谷為核”,全力打造“四高地一先行區”,基本實現“三年成勢”目標。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糧經飼種植面積比例穩定在50:19:31。運城果業平臺堅持出口示范帶動,蘋果出口占全國總量的近1/5。
以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為牽引,我省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的重要指示,整合資金1億元,全省黃花面積發展到28萬畝,總產值9億余元,帶動1.5萬貧困戶脫貧致富。致力于把山西藥茶打造成中國第七大茶系,藥茶加工企業發展到250多家、產品500多款、專利300項,產值超過5億元。2020年,全省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實現2186億元,農產品精深加工產值達到820億元。“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五大平臺高起點建設,“南果”平臺水果出口占全省出口總量的80%以上,“中糧”出口平臺帶動全省雜糧種植面積達到1342萬畝,“北肉”平臺大同國際陸港建成投用,懷仁羔羊肉交易會連續舉辦三屆,交易金額46億元。
北上京津冀,東進長三角,南下粵港澳,山西特優農產品“走出去”,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30余家農業企業入駐上海國際食品產業園,廣州“每月一品”推介山西特色農產品,51個“圳品”率先進入深圳市場……
持續深化農村改革 環境美了收入高了
“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曾經這樣的農村廁所再也不復存在。長治市屯留區豐宜鎮西夏旺村村民張保慶說:“現在我家的廁所不用水、自發酵、無異味。”截至目前,我省農村生活垃圾收運體系覆蓋率達95.2%,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率100%,2214個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3.3%,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我省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惠及廣大農民。全省農村承包地確權面積5161.8萬畝,頒證率99.2%。清徐、平遙、澤州3個縣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全省集體經濟組織折股量化完成率99.5%,農民累計分紅5億元。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57萬人次,培育土地托管服務主體3.2萬個,托管面積達到1980萬畝。
以零上訪、零事故、零案件“三零”單位創建為統領,深化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全省2/3的行政村達到“三零”標準。大同靈丘、陽泉郊區、長治長子成為全國鄉村治理體系試點縣(區),同步開展示范村鎮創建。在1市10縣開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試點,從政策、項目資金、體制機制銜接等方面先行先試。
產業發展了,環境優美了,農民的收入提高了,心情也舒暢了,今年一季度,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9元,增長16.5%,快于全國0.2個百分點。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轉型出雛型的開局之年,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我省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美好圖景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本報記者王秀娟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