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日報訊 (記者 李全宏 通訊員 張瑞強) 近日,隰縣紫川街易地搬遷小區文化廣場人頭攢動,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忙著向求職者解讀就業政策和創業補貼標準,向過往群眾發放宣傳資料。服務中心的祁晶雪說:“為著力解決與群眾關系密切的急難愁盼問題,我們千方百計暢通就業渠道,舉辦多場專場招聘會,力保脫貧勞動力就近就業。”今年以來,隰縣各職能部門、各鄉鎮舉辦多種鞏固銜接活動,多措并舉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幫助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實行雙包雙聯,完善工作體系。隰縣探索實行縣直機關單位“雙包雙聯”制度(縣直機關包村、包小區,領導聯片、黨員聯戶),縣直68個單位包聯67個行政村、70個片區,400余名科級干部分片包聯,2800余名機關黨員干部聯戶結對,實現結對包聯全覆蓋。
精準動態監測,守牢返貧底線。創新一月一安排、一月一推進、一月一落實、一月一督導“四個一”的工作思路,緊盯監測對象應納盡納、未消風險監測對象應扶盡扶、已消風險監測對象進退有序,深入開展動態監測集中排查,截至目前,全縣共有監測對象633戶1638人,全部針對性落實幫扶措施,堅決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依托主導產業,提升農民收入。立足玉露香梨主導產業發展優勢,強化“三化六高”舉措,在標準化生產、產學研合作、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全產業鏈發展、品牌保護提升等方面持續攻堅發力,推動玉露香梨產業提質增效,持續穩定為農民增收提供支撐。
發展集體經濟,促進共同富裕。以“三鏈”“五聯”模式,積極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助推農民增收、鄉村振興。全縣67個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0萬元,36個村達到30萬元以上,占比51%,最高達到100余萬元。
示范帶動引領,推進鄉村振興。以創建引領,以重點村、特色村、示范村為基礎,全面深化鄉村振興示范創建成果,提升特色產業幫扶基地輻射帶動作用,目前全縣5個鄉村振興示范村和4個特色產業幫扶基地創建有序推進。
轉變工作作風,確保工作成效。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為契機,打造黨員志愿服務品牌,常態化開展黨員服務活動,積極投身美麗隰州建設,形成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強大合力,用“志愿紅”點亮鄉村“大振興”。
(原載11月7日《山西日報》)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