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觀象臺距今4000多年,是迄今考古發現世界最早的觀象臺遺址,位于襄汾縣城東北7公里處。在文明起源之初,它是指導人們“春種秋收”的節令和歷法,并且較早透露出“日出東隅”的思想觀念,比英國的“巨石陣”早400多年。近日,記者走訪挖掘這古老的太陽歷背后的故事。
“亂”字開頭難
200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隊在陶寺遺址(觀象臺處)進行鉆探工作。
“剛開始鉆探時,所有人都驚呆了,以前鉆探不知道地下是什么東西也能猜出個大概,可這次,古墓、城堡、城墻等都排除了,遇到了多年來根本就沒見過的東西。但大家認為,越是不知道的東西越會與眾不同,便果斷打開這個位置。”時任山西工作隊副隊長的高江濤說,挖開土層時,只能用“亂”字形容,沒有任何頭緒,一會是夯土層,一會是亂土。
對于考古隊而言,土質土色被稱為會說話的“地書”,打開(現觀象臺位置)那晚正好下了一夜的小雨,土質、土色清晰可辨,這讓考古隊員們既欣喜又興奮,大家迅速動手,刮掉多余的亂土。
挖出“四不像”
高江濤介紹,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根根的夯土柱,13根不規整的柱子呈半圓形,柱與柱之間留出了12道間距不等的縫隙。
這是什么東西?干什么用的?一個個疑問相繼闖入考古隊員的腦海。
經過多天的討論探究,考古工作依然沒有任何進展,沒人知曉眼前所出現的土柱對古時有何特殊意義。
“塔兒山、太陽、縫隙,是不是古代用來觀測天象的?”天文考古學家武家壁一語驚醒所有人,再加上《尚書·堯典》記載了堯帝時代的天文學十分發達,讓大家突然有了方向。
如果是用來觀測天象的,應該從什么方向觀測?怎樣觀測?帶著種種疑問,考古隊的工作人員就開始尋找觀測點。
考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古時觀象臺除了有觀測時令的功能,還是王權統治的一部分,君主掌握了天氣、時令的規律,就仿佛得到了與天對話的權利,告訴人們何時耕種、何時祭祀,這樣人們就會服從這位統治者。所以,大家覺得這里是還原古時歷法和堯舜時代的重要證據之一。”
尋找古觀測點
縫隙是怎么來的?觀測點的“心臟”又在哪里?考古隊員們開始了探尋之旅。
“當時我們每天到達遺址的第一件事就是搭架子,用13根架子模擬挖掘出來的13根夯土柱子,每個架子根據塔兒山太陽的出點定為4.5米高,根據太陽的出與落重復的觀察探究。”考古隊員馮九生說,他歷時兩個回歸年,就連除夕都是先觀測再回到隊里吃餃子,共觀測了77次,從大寒、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又到冬至,剛開始是瞎試,因為根本不知道從哪個方向看,每次觀測都用數碼照相機、膠片相機、攝像機記錄,但有時受天氣因素影響,一卷膠片36張,拍攝下來只成功4張。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復拿著照相機、攝像機找規律、做記錄研究觀察,也懷疑過入手的方向有誤。”高江濤說,但一想到考古正是在不斷發現疑問、解決問題中慢慢呈現真相,他們就轉變了一種方式,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選定了3個觀測點,繼續觀測太陽的起落規律。
確定主“心臟”
為了確定陶寺遺址的主“心臟”,考古隊最后把所確定的3個點變成一個點。后來考古挖掘發現,他們利用現代科技手段確立的點,與古時確立的中心點僅僅相差0.4毫米。
“一天早晨,一位工作人員去的比較早,只見太陽光一下就從柱子的一條縫隙中透過。”考古工作人員說,這才讓大家恍然大悟,原來不是只有固定的地點可以觀測,只要是正值春分、秋分等節氣,站在任何一個地點都可以觀測到。
考古工作人員介紹,觀測時,身子直立于觀測點核心圓上,通過縫隙來觀測太陽出山時切山體的那一刻是否在縫隙正中,如果在正中,則是陶寺歷法中某個特定的日子,從觀測點可觀測到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一個太陽回歸年的20個時節的縫中線日切。
確定夯土柱確實是觀測天象用的,忙碌兩年的考古隊員很興奮,但為什么太陽光透過縫隙總比現在的春分、秋分等節氣提前或者推后1-2天?“錯了就對了。因為4000多年來,太陽與地球的黃赤交角是有變化的,當時一個太陽的回歸年是20個節氣,與現在的24節氣不一樣,成熟的節氣到漢代以后才出現,算起來正好有一兩天的誤差。”武家壁又解答了大家的疑惑。經過多位科學家的鑒定,陶寺遺址發現的夯土柱子確實為古時的觀象臺。
陶寺觀象臺
記者在陶寺遺址看到,觀象臺其中1號縫沒有觀測日出功能;2號縫為冬至觀測縫;7號縫居中,為春分、秋分觀測縫;12號縫為夏至觀測縫。這一套觀測系統至少“二分二至”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與現在一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隊長何駑表示:這套系統可以通過觀測太陽地平日出,即塔兒山山脊線上日出,將一個太陽年365或366天分為20個節令,除了包括冬至、夏至、春分、秋分之外,還有種植粟黍、稻、豆的農時,當地四季冷暖氣候變化節點以及宗教節日,陶寺元首們通過掌控天文官的觀象活動頒布歷法,控制整個社會的農業經濟命脈。”
隨后,記者查閱資料了解到,陶寺人制定的歷法,是當時世界已知最縝密的太陽歷法,代表著當時天文學發展的最高水平,也是今天中國24節氣的直接源頭。觀象臺的發現同時也證明了《堯典》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的真實性。
記者 王隰斌 丁瑩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