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殿位于堯都區西南,這里依山傍水,物產豐富、人杰地靈。據史料記載,這里即古都平陽的最早發祥地,從堯時都平陽到春秋時韓國都平陽,都以這一帶為活動中心。
金殿屢為都城,被視為祥瑞之地。當歷史發展到公元308年時,西晉末劉淵起兵反晉,建漢稱帝,也把都址選在了這里。劉淵,本為匈奴酋長,晉末戰亂,各族稱雄,劉淵稱漢建立政權為了擴大自己在中原的威望,實現自己建國稱帝的夢想,劉淵自認漢高祖劉邦為太祖。因漢武帝時征服匈奴,匈奴歸附漢室,雙方和親,漢朝皇帝與匈奴大單于曾約為兄弟之盟,劉淵便以“兄亡弟紹”為由,打起了“反晉復漢”的旗號。劉淵始建都于蒲子(今隰縣),正式稱帝,308年遷都平陽。
明朝萬歷本《臨汾縣志》記載:“劉淵城,在城西南20里,晉永嘉年,淵諧號初居蒲子,后筑此為陶唐金城,都之。”城西南的陶唐金城,就是今金殿。劉淵在這里稱帝,建金鑾寶殿,雖歷經10年,毀于戰火,金殿一名卻由此傳承下來。據史載,當時的陶唐金城,雄偉華麗,規模浩大,外郭內城,宮衙林立。建有南宮、北宮,北宮為皇宮,皇宮四門聳峙,南曰云龍門,西稱西陽門,東為建春門。宮內建有光極殿,前后二殿相連。其后為建殿、徽光殿、溫明殿、昭德殿,還有宮妃們的居所。南宮可稱為政府機關,為司徒、丞相以上“七公”輔漢大將軍左右司隸,內史以及省部諸典衙署。
劉淵死后,其子劉聰弒劉和即位,又興建40多處宮殿,可以想象其恢宏壯觀,氣勢巍峨之狀。可惜好景不長,終因內亂外患,毀于戰火。今金殿鎮周圍很多村名,都源于這段歷史,如“壇地”、“城居”、“官石豈”等,方圓幾里的村民有時鋤田挖渠便可撿拾到雕刻精美花紋的瓦片磚塊,此即印證著這里曾經的輝煌。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