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就鄉村美麗畫卷
——隰縣峪里村發展紀實
臨汾新聞網訊 隰縣第九屆梨花節確定峪里村為鄉村旅游示范村之一。梨花節期間,筆者驅車沿著一條嶄新的油路,進入一條幽幽峽谷,路邊是三四年樹齡的玉露香梨樹密植園,陽光下,正在欣喜地綻放花朵。一排排白色如紗一般的防雹網,好像梨樹的遮陽傘,庇護著下面剛開花的梨樹和嬌嫩的梨花。
車拐一個彎,再拐一個彎,呈現在眼前的是風景如畫的隰縣寨子鄉峪里村。
峪里村駐村“第一書記”曹小虎介紹,峪里村有160戶478口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2戶109人,2017年底整村脫貧。主導產業玉露香梨樹密植園680畝,稀植園240畝,其他果樹460畝。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該村堅持“四個意識”,堅持以黨建引領扶貧,把扶貧與扶志、扶智更好地結合起來,在2017年實現全村整體脫貧。
峪里村黨建引領有五大工作亮點。一是村情和諧穩定。近年來沒有上訪、告狀的,“峪里全村一家親,村風連著好家風”,民風淳樸,被縣委、縣政府評為“好人村”。二是工作合力強。單位領導全力支持駐村工作,帶頭駐守工作一線,“四支隊伍”蹲農戶、訪農情、共調研,采取措施,出臺辦法,合力攻堅。三是扶貧思路明確,提出了“近抓收入,中抓產業,長抓配套”;近抓收入,就是抓臨時性務工和季節性收入,百分之九十的貧困戶參與農發辦項目務工勞動,季節性收入少則收入一萬余元,多則可賺到兩萬余元;中抓產業,就是帶動貧困戶發展玉露香密植園,實現穩定脫貧;長抓配套,就是通過項目和合作社帶動,實現設施配套。四是產業覆蓋到位。突出梨果產業,以玉露香密植園建設為重點,在高接換優和改造老果園900畝的基礎上,完成玉露香密植園建設560畝,實現產業發展全覆蓋;五是幫扶成效明顯。通過提水上垣,管網進園,峪里村實現水網配套,峪里村貧困戶人均收入5000元。
在美麗如畫的峪里村,筆者遇見兩位老人,老人高興地說:“咱們村的黨員都是好樣的,‘第一書記’曹小虎給村里辦了不少好事,多虧農發辦來幫扶,我們家家戶戶的房頂才這樣漂亮。”峪里村的房頂整齊,色彩統一為褐灰色,從對面山坡回頭看,峪里村像是一幅色彩豐富的油畫。
在黨員活動室院邊,筆者看到黨員結對幫扶責任牌:黨員馬永紅,幫扶農戶為馬青春、馬晉偉等10戶……“第一書記”曹小虎說:“一名黨員一面旗,我們村依靠黨建引領奔小康。近年來,為鞏固脫貧成效,峪里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試點項目帶動,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標,該村打造深厚文化底蘊。通過建設“農家非遺展館”,編寫《村志》,回憶先祖世代經商,布展農耕時代的“耕耘情懷”,懷舊的“馬家老宅”,兒時記憶的“石磨、石碾坊”,充滿文化氣息的“仰德知遵”長廊,以文化積淀,增強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向心力。
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在玉露香梨產業覆蓋的基礎上,重點抓好密植示范園和大棚反季節玉露香梨試點工作,建設容納150人以上的科技培訓室,通過產業、管理、技能多方位培訓,為全縣發展積累鄉土人才資源。
實施基礎設施改造。對項目范圍內的民居做屋頂夏防雨冬保暖處理,同時,把重點放在“廁所革命”上,針對農村臟亂差現狀,鋪設污水處理管道,修建化糞池,把糞池、洗滌、生活污水一次性解決到位,硬化村內巷道,對自來水進行升級改造,實現農戶生活上的一次變革。
營造特色農家旅游。圍繞農家旅游,規劃建設以桃、葡萄、桑葚、玉露香梨、蘋果為主的采摘園;以休閑游玩為主的垂釣區;以農家飯菜為主的農家樂;以原生態農產品為主的“農展平臺”,形成具有個性特點的鄉村旅游。
形成融合發展試點。圍繞產業融合發展進行綜合打造。以玉露香產業為基,建基地、做示范、延鏈條,做強主導產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栽植綠籬、花草、松樹,綠化環境;建文化墻,修走廊,拓道路,美化環境;搞采摘,吃農飯,走“龍”脈,體驗農家生活;以《石磨坊》為題,做記錄、挖文化、搞專題,形成人文效應,擴大宣傳范圍,使峪里村成為一個微型的田園綜合體,成為全縣產業融合發展的示范村,努力實現穩步脫貧奔小康。(石書民)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