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組成部分,要重點把握好“準、穩、實”三要素,確保“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
產業規劃要“準”。產業發展,規劃先行。產業規劃是實現產業興旺的首要之舉,更是決定鄉村振興成敗的關鍵環節。平川與山區地域環境千差萬別,工業區域與農業區域情況各異,一個縣區、一個鄉鎮,甚至一個村也可能不一而同。因此,在產業規劃上要充分考慮土地、資源、交通、信息以及風土人情、人文環境等綜合因素,切忌千篇一律、“大水漫灌”,要體現出針對性、準確性。要深入基層,調查了解,把情況吃透,將政策用活,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因地制宜,因勢利導。要聘請農業農村專家從產業發展的戰略層面、國家層面、政策層面“聽診把脈、開出良方”;要特別注重基層群眾和鄉村“土專家”的發展意見和發展意愿,實現頂層設計規劃和基層實際的有效銜接、無縫對接,真正制定出可行、能用、管用、有效的產業發展“藍圖”。
推進落實要“穩”。鄉村產業振興發展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要保持定力,盯緊目標,“守正篤實,久久為功”。因此,在發展推進上要“穩”字當頭,“干”字當先,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對具有發展潛力的現有基礎產業要下足“繡花”功夫,精益求精、優化升級,提高價值、增加產值;對符合發展實際的新興產業要落實精準方略,種好“試驗田”,當好“先行者”,提高風險防控,消除群眾顧慮。要針對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發展要求,積極探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促進農業產業鏈延伸,為農民創造更多就業和增收機會;要不斷創新提高基層組織管理服務的能力和水平,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推動建立完善科技化、信息化的暢通渠道和“產供銷”一體化的經營模式,掌握市場規律、減少中間環節、降低經營成本,讓群眾收益更大,讓產業發展更穩。
人才培育要“實”。政策方針確定后,人就是最大的決定因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要找到群眾積極發展的“興奮點”,制定針對性的引導扶持政策,支持和鼓勵群眾自主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特別是對留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空心村”,政策扶持要傾斜、感情關注要“暖心”、引導幫扶要跟進,切實激發內生發展動力。要發揮典型示范作用,注重致富能手、致富能人的引領帶動,總結成功模式,深入挖掘典型,組織觀摩學習,樹立發展意識,變“要我發展”為“我要發展”,變“被動參與”為“主動介入”。要加大對農民群眾的技能、技術培訓力度,針對產業發展目標,針對性地組織開展專業技能技術培訓,切實培育出一批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新興鄉村人才。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用更加優厚的政策留住人才,用共建共享的機制用好人才,掀起新時代“上山下鄉”助力鄉村振興的新熱潮。
鄉村振興戰略是一篇大文章,產業興旺發展是一份“必答卷”。只要廣大干部群眾人心思齊、人心思進,統籌謀劃、科學推進,穩扎穩打、久久為功,就一定能實現產業發展的可持續、鄉村振興的大發展。
(作者系鄉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