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疫”中,那些每天穿著密不透風的防護服在一線與病魔進行面對面廝殺的白衣天使令人尊敬,那些向災區捐款捐物的無名英雄令人感動……然而,還有一些默默奮戰在防疫一線的鄉村醫生、社區工作者,面對疫情,他們同樣選擇了逆行。正因為有了他們的辛勤付出,有了他們的日夜守護,群眾的生命安全才有了進一步保證。鄉寧縣昌寧鎮南閣社區的張偉宏和楊淑云就是這場防疫戰線上的一對“夫妻兵”。
張偉宏,今年40歲,2010年擔任鄉寧縣昌寧鎮南閣社區(城中村)鄉村醫生。妻子楊淑云,今年41歲,2013年擔任該社區居委會副主任、婦聯主席,2015年入黨,2017年被選為社區居委會主任。夫妻倆是大學同學,現在在疫情面前,他們又是共同進退的戰友。
去年12月下旬,張偉宏從新聞中了解到湖北武漢新冠肺炎的相關報道,職業的敏感性讓他感到一絲不安。張偉宏說,隨后,他到侯馬購置年貨時,就特意購買了800只一次性醫用口罩,以備急用。
臘月廿八晚7時許,楊淑云接到縣社管委緊急會議的通知,會議要求立即安排部署對武漢返鄉人員進行摸排工作。疫情就是命令,臘月廿九一大早,夫妻二人同社區工作人員開始對轄區所有人員進行排查登記,并為社區居民免費發放口罩、宣傳防疫知識,沒到除夕800個口罩全部發完。從正月初一開始,縣里要求對所有村莊、社區進行出入管控,防疫形勢越來越嚴峻,楊淑云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咱這里山清水秀,哪有什么病毒?”有的居民順手將免費發放的口罩往沙發上一扔,滿不在乎。這些居民的不配合,讓張偉宏心里覺得委屈,但還得苦口婆心勸說引導,講當前形勢的嚴峻……現在,那些居民都知道戴口罩的重要性了,每天還有人主動打電話要口罩。
“大年初二要回娘家的人多,這就大大增加了各勸返點的工作量。為了避免人員流動、聚集,社區工作人員每次都只能把東西轉送進去,然后勸返訪親人員。”楊淑云說,為此,還有些脾氣火爆的年輕人,差點和勸返點的工作人員動手,“所以,我就帶領社區的婦女黨員、女志愿者們輪流到各勸返點支援,因為女同志有耐心、說話有親和力,化解了許多不必要的矛盾。”
張偉宏夫妻所在的南閣社區轄區面積2.5平方公里,居民3258戶、13874口人。從去年臘月廿九至今,夫妻二人走遍整個轄區為居民發放宣傳資料、隨訪武漢返鄉人員、測量體溫,每天穿梭于社區5個勸返點,對過往車輛、行人進行登記,并做好每個小區的消毒工作……為轄區居民當好“守門人”和防疫“安全員”。
通過挨家挨戶排查,南閣社區以最快速度排查出了8名武漢返鄉人員。“我們又沒犯法,憑什么要隔離?”楊淑云說,有兩人極不配合,面對這樣的情景,楊淑云只能和社區人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慢慢勸說,并答應他們需要什么,社區都會提供,這才把工作做通。每天早晚,張偉宏都會去給這些返鄉人員做體溫隨訪,并送去消殺用品。為了能順利開展工作,消除隔離人員的反感情緒,楊淑云每天都主動給居家隔離的人員打電話,拉家常,詢問有沒有菜?需要什么生活用品等,盡最大努力幫助他們。
社區60歲居民盧樹峰,患有腦血栓,年前他們夫婦在深圳跟著兒子過年,由于水土不服,正月初六返鄉,根據要求,返鄉人員必須居家隔離14天。了解到老人家里的情況后,張偉宏夫妻每天給他們買菜、買面條、饅頭等生活必需品。“這兩口子都是好娃,這些天多虧他們照顧了……”盧樹峰的老伴逢人就夸。尤其是張偉宏,這些年跑遍了轄區的各家各戶,老年人都特別喜歡和他聊天。
別看張偉宏夫妻每天給別人買菜、送飯,他們卻在辦公室啃方便面。張偉宏還患有糖尿病并發癥、高血壓和腎病綜合征。一旦站立時間過長,或者勞累過度,腿就會腫脹。本來年前預約好了要去北京做復查,卻因事情太多一拖再拖。
張偉宏的父母是縣醫院和縣中醫院的退休醫護人員,每天晚上回家,母親第一件事就是給他們測體溫,給兒子量血壓。前幾天,母親挽起兒子的褲角,用手指一摁一個坑。母親心疼地說:“娃,咱身體要緊,明天就別去了吧?”“媽,沒事,我按時吃藥了。再說了,您和我爸都從醫多年,您也知道現在的形勢,沒我不行啊……”
每天清晨,母親早早就做好早餐,親眼看著張偉宏吃了背上藥箱,穿上白大褂走出家門。她怕兒子累著,幾次想打電話問候,又怕影響他的工作,只能一次次拿起手機又一次次放下,直到晚上,小兩口回來才能說上幾句話。就這樣,張偉宏和楊淑云每天都奔波在疫情防控一線,從疫情發生以來從未休息一天。張偉宏說:“非常時期,非常應對,等打贏了這場‘戰疫’,我再去北京復查!”
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張偉宏和楊淑云只是戰場上千千萬萬名“戰士”中的一對。他們既是恩愛夫妻,又是并肩作戰的戰友,共產黨員沖鋒在前,義無反顧,白衣天使負重前行,不畏艱險。職業雖不同,目標卻一致,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了共產黨員與白衣天使的責任和擔當。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海誓山盟,卻有一路偕行的理解與支持,一次疫情,一次考驗,兩股為生命擔當的力量,組成了這個春節的“最美夫妻兵”。
記者 郝海軍
責任編輯: 吉政